“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试改革探索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4-08 13:38 来源:未知
分 享:
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三个重要支柱,其中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源头。因此,学习传感器技术对于很多理工类学生至关重要。“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具有知识点多,分散,涉及的物理原理广泛等特征,是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传感器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方法的主要课程,为他们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不但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教学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也需要加以重视。本论文在对传统传感器课程考核方式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过程式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方法。
1 传统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
1.1传统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介绍
传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和1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法,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主要考查内容是学生对本门课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2传统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偏重应试为主的期末考试,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不理想。
具体体现在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查内容为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应用的掌握程度,而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内容缺乏,而且期末考试在总评中所占的比重太大。平时考核中作业考核效果不理想,学生上交的作业不一定是自己完成的,考核效果欠佳。大班授课情况下,课堂讨论覆盖面较窄,很多同学得到的考查机会很少,这使得课堂讨论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这将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记忆,而轻视传感器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后果是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末考试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核,用考核成绩对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优劣进行评价。但是一次考试所能包括的考查内容有限,偏基础知识考查,时间比较集中(一般2个小时),很难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这种期末考试学生采用应试的方法,在考前短期突击、“背题”、“押题”,最终拿到好成绩。这就造成这种考核方法效果不佳,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风,对传感器课程的教学非常不利。
2 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尺子”也是“鞭子”,其作用有两个:第一是考查学生课程学习的情况,给出学生学习情况的正确评价;第二是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和促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注重第一个作用,而第二个作用的效果较差。针对传统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摒弃传统应试式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端,本文提出传感器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措施。
考核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以提升考核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促进作用。具体考核包括三个环节:平时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试。
2.1平时考核
2.1.1每章节总结汇报
本课程的特点知识点分散,除前两章介绍误差分析和传感器总体特征以外,后续每章对应一种传感器,每种传感器的物理原理、特性、转换电路和应用方法有所不同,各章内容相对独立。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基础内容,要求学生每学完一章(即学习完一种传感器的内容),提交一份本章内容总结汇报,总结汇报的内容包括传感器的物理原理、特性、转换电路和应用方法等。完成总结汇报的过程就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促进学生对每种传感器内容的掌握。而且也可以通过每章总结汇报,了解学生对该章内容掌握的程度,把考核深入每一章的学习过程。
2.1.2开展课内小测验
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安排5次课内小测验,小测验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前阶段的学习情况,采用随机安排,不事先告知,随堂完成的方式。测验时间在10分钟左右,考查内容是前阶段所学的传感器最基础的内容,考查结果以短信的方式通知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前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2.1.3市场调查作业
在学习过程,除了安排课内作业以外,每章增加一项课外作业,作业内容是对这章所学的传感器进行市场调查,以简易版的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报告内容包括可采购到传感器种类和价格。调查途径主要是网络,也可以通过走访电子市场。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传感器市场有一个初步了解,为以后进行传感器应用设计奠定基础。
2.2项目考核
传感器这门课包括传感器基本原理内容和传感器工程应用内容,是门有很强工程应用价值的课程,为了完成传感器应用内容的考核,增加项目考核环节。
项目考核的内容是用课外时间开展传感器应用项目实践,并完成一篇项目报告。在课程的后半段,开放传感器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资源,完成一个基于传感器的测试系统开发项目,包括测试系统设计、系统系统性能测试和项目报告撰写。项目考核的题目来自实验提供的项目或也可以是学生自创项目,项目实施是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2-3人。
为了让项目考核达到更好的效果,评价环节除了教师评价外,增加了小组内互评和小组之间互评环节。这样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的表现,评价结果更客观。
2.3期末考试
针对传统传感器课程期末考试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的改革方向是基础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并重。
2.3.1减少单纯基础知识考查内容的比重
传统期末考试试题中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客观题,考查内容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该类题目占试卷的比重高达60%以上。这种题目,教材上有标准答案,学生无需思考,通过短期记忆就可以获得很好成绩,经常会出现“考前记得快,考后忘得快”的现象发生。这种题目考查的更多是学生的记忆,而不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直接方法是减少单纯知识考查题目的比重,将该类题目的比重降到40%以下。
2.3.2增加综合性考查内容的比重
作为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掌握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摒弃单纯知识点考查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次改革的作法是增加综合性题目,该类题目以讨论题和计算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对应考查的内容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如为了某种测量目的而选用的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等。综合性考查的不是单个知识点,而是对传感器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3.3增加能力考查题目
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除了上述传感器基础知识考查以外,还需要考查学生对传感器的应用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传感器应用的考查内容,具体题型是设计题,例如设计自行车速度测试系统,应该选择什么传感器,传感器的具体使用,给出设计方案。为了答好设计题,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相应传感器的接口电路,测量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以上改革,能够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同时过程式考核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很好的效果。
3 考核效果
考核实施第一年,学生的总评成绩偏低,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沿用应对应试考试的学习方式,造成平时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试中相对灵活性题目得分偏低。另一部分学生紧跟教学过程,对各章节知识掌握较好,所以各个考核环节成绩较好,最终的总评成绩也很理想。考核实施第二年,学生通过上届同学了解新的考核方式后,改变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传感器应用能力也在完成过程考核中得以提高,最终总评成绩比较理想,平均成绩在87左右,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从考查效果上看,平时相对认真的学生,总评成绩较好;学习相对不积极的学生,总评成绩不理想,所以可以确定该种考核方法的效果达到预期。
通过对学生后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该种考核方式比较认可,认为在这种过程式考核监督下学习不敢松懈,督促学习的效果很好。在后期大学生创新考评时,发现上过本课程的同学,在大创过程中表现非常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种考核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 结论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考核改革,对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进行完善,并增加了项目考核环节,实现了过程式考核。通过两年的实践,确定了该考核方式在学习情况考查方面的有效性,也证明了该考核方式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该考核方法适合应用性的必修课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