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环境工程专业为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12 16:28     来源:未知 分    享:
 一、背景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了解国际规则和交流准则,具有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国际型高素质人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互认协议。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这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互认提供了保障。工程教育认证的进行,一方面可为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另一方面为我国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国际化条件,提升国际竞争力。
环境工程是一门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交叉型学科,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通用标准,各个高校在完成对应考核的同时,也提出符合自己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力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国际化是在原有培养模式上引入国际化元素,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几个方面入手,形成新的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浙江工业大学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框架下,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校和地区特色,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及教学队伍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则侧重于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进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从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三个基本点出发,提出了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14年10月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察,专家在反馈的考查报告中提到: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需要关注,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弱项,学校以此为契机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国际化的研讨,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提升我校环境工程
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有的基础,我们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定位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开拓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特色导师制等方面。
(一)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只有高素质的国际化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
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教师赴海外名校访学、进修,提升自身能力,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二是借力国家“千人计划”、学校“紫金论坛”等各类海外引才计划和平台,引进优秀海外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三是扩大高水平的海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规模。
我们积极推动教师“走出去”,促使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国际化,切实提高人才教育国际化程度。“走出去”包括专门针对某课程开办的一些短期海外培训项目,以及定期开展的中长期学术访问和外国文教专家来校交流项目。通过开展海外交流与学习,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习惯,引进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学习国际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此外,我们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加大国外成熟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并鼓励这些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走上讲台,参与教学。
通过建设,专业目前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2/3以上教师为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访问学者经历,他们开阔的思路以及国际化的教学风格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教育产出为核心,看重的是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必须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方面,按照文理渗透、人文与科学结合的思路,开设新型跨学科综合课程;另一方面,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引进适合的外文原版教材,提升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国内外高校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专业系统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加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双语课程以及Application&TheoryofWaterTreatment、EnvironmentalChemistry等全英文课程;组织开展了“名家讲坛”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授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营造出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以国际视野宏观把握本学科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发展趋势。
教师自发成立了教学研究小组,与原来的“教研室”显著不同的是成员教师轮值主持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提升专业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形成从“教学理论学习”到“教学改革实践”、再到“总结经验、发表教学论文”的良性循环。教师开展了探究式、思维导图、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参与MOOC、微课、“沉浸式”双语教学等教学形式研究及建设,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近三年,专业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省、校级立项教改课题20项,参加高水平教学会议15人次。
(三)以混班教学、联合培养为核心的多种培养模式的探索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有国际化环境,将本校学生送出去,将国外优秀生源引进来,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校国际化战略的稳步推进,在校留学生比例不断增加,通过开设混班教学一起上课,可以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提升英语交流能力。此外,我们也积极开展和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工作。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与瑞典KarlstadUniversity建立了本科生合作办学项目,已有多名学生赴该校交流学习;与美国ArizonaStateUniversity建立了3+2学生培养项目;与美国UniversityofCalifornia(Irvine)、澳大利亚TheUniversityofQueensland签订了学生培养、师资提升等方面合作协议。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给学校带来良好社会声誉的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所在的学院十分支持本科生赴国外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出台了《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托福、雅思等外语水平考试补贴激励评定办法》,鼓励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积极参与国际化。
(四)本科生科技导师制度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于2011年建立了优秀本科生科技导师制度。从大一开始给优秀本科生配备科技导师,让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了解导师科研项目和学术前沿动态,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项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与教师互动效果良好,本科生参与项目和成果产出质量及参与程度均明显上升,2013年至2016年,本科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84人次,显著提高了专业的国际化水平。
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建立了“教与学”“研与践”“知与行”交相为用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专业导师”这一角色,使学生培养与教师成长深度融合,教师因材施教的同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结合;通过贯通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把握专业前沿,拥有国际视野,实现了“研与践”的结合;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与行”的结合。
三、总结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富有成效的几点做法,以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混班教学、开拓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特有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主要内容,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符合国际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上海育仰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经理
联系电话:15216837090
公司电话:021-60766769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鹤旋路26弄22号